关于发展土特产,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各地推动产业振兴,要把“土特产”这三个字琢磨透。近年来,我市大力发展土特产,推进乡村产业振兴,取得明显成效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“淮优”品牌效应不断提升;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;塔山石榴、和村苹果、段园葡萄、黄营灵枣等特色基地建设成效凸显;四季榴园、七彩和村、葡萄小镇等休闲旅游小镇推动乡村产业升级,带动区域土特产宣传销售,成为不少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。虽然当地土特产发展取得很大成效,但与赣南脐橙、丹东草莓、烟台苹果等闻名遐迩的土特产相比,淮北土特产还存在着全国覆盖面不广,影响力不强,品牌化程度不高,规模体量小、产业链条短、附加值不高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弱项。新形势下,如何发展土特产,也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,为此建议:
扎根乡“土”。土特产是乡土资源孕育的独特地域产品,不仅包含着独特的味觉视觉需求,还承载着人们对乡土乡愁的精神慰藉,发展乡村土特产产业,关键是要用好一方水土,开发乡土资源,要利用好当地风情、风俗、风味,挖掘其文化内涵、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,并进行延伸和提升,传承传统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、乡土文化,把“土里土气”变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独特符号。如淮北地区绵延千年的口子酒,根植于当地流传千年的独特酿酒工艺和诗文传颂,素有“名驰冀北三千里,味压江南第一家”“隔壁千家醉,开坛十里香”的美誉;发源于光绪年间的临涣酱培包瓜,以香、脆、嫩以及酱味浓郁等地域风味而闻名当地;得益于淮北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,塔山石榴、段园葡萄、润丰黄桃等林果口味丰富,甜蜜爽口。这些都是乡土赋予淮北土特产的独一无二的禀赋,应扎根乡土,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,在“土”字上做大文章。
挖掘“特”点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: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。”我市历史文化悠久,其中不乏南山、龙脊山等风景秀美的自然风光、濉溪古城、临涣古镇等历史悠久的文化胜迹、赵瓦房等原汁原味、饱含回忆的乡土村落,这些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,也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。挖掘特点,要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赋予土特产多元价值与多元功能,将乡村的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的独特优势,发展生态旅游、民俗文化、休闲观光、农业体验等二三产业,例如“+文化”“+旅游”“+生态”模式,把果园变公园、农屋变客房、劳动变体验,形成“赏花摘果品果”的独特体验,从而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、竞争力。
发展“产”业。产业兴则乡村兴,土特产的发展要成气候,就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,形成集群。一方面,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,形成从良种繁育、规模种植、专业采摘到预冷保鲜、食品加工、运输销售的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,推动农产品从初加工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发展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另一方面,要注重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,实现以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为中心,与农产品加工开发等第二产业以及餐饮住宿、旅游观光业等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,推动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。同时,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,政府部门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、完善针对性的政策机制,加强乡村道路、冷链物流等公共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、基层社、农民合作社等不同环节的各类主体强化分工合作,打造产业化联合体,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,更好地发挥产业协同效应。